1.低溫酸露腐蝕
脫硫后煙氣溫度降至40-60℃(無GGH系統),低于酸露點溫度,導致硫酸、鹽酸等酸性物質在煙囪內壁冷凝結露。酸液滲透防腐層后,對金屬基材或混凝土結構產生化學腐蝕,尤其水平煙道、積灰平臺等區域因凝酸量達2-4噸/小時,腐蝕風險顯著升高。
2.材料與施工質量缺陷
-材料適配性不足:部分防腐涂料、玻璃鋼或金屬噴涂層耐低溫強酸性能差,無法適應濕煙囪環境。例如,環氧樹脂涂料在40-80℃酸液中腐蝕速度較常溫高3-8倍。
-施工工藝缺陷:防腐層粘接不飽滿、灰縫處理不當或厚度不足,導致局部脫落。高空作業監管缺失加劇質量問題,如粘貼防腐塊材時易出現空鼓。
3.結構與運行工況影響
-特殊構造部位腐蝕:煙囪牛腿處因伸縮變形產生裂縫,酸液通過伸縮縫滲透;積灰平臺疏水不暢導致酸液積聚。
-煙氣正壓運行:脫硫系統無GGH時,煙囪內壓力升高,酸液外滲風險增加。旁路擋板開啟導致溫度驟變,防腐層因熱脹冷縮開裂。
4.管理與認知局限
-低價中標現象:防腐工程以不合理低價中標,材料質量無法保障。例如,部分工程選用耐溫性不足的涂料,導致短期失效。
-維護缺失:企業未將煙囪防腐納入設備管理范疇,巡檢頻率低,腐蝕初期問題未及時處理。

二、預防措施建議
1.材料選型與工藝優化
-耐低溫酸液材料:優先選用玻璃鋼、聚氨酯或改性環氧涂料,耐溫范圍需覆蓋40-90℃,并具備抗沖擊、耐磨性能。例如,ZS-1041煙氣防腐涂料耐溫600℃,適用于高溫露點以上工況。
-分層防腐設計:內壁采用玻璃鋼襯里,外壁噴涂金屬鋅層,中間增設疏水層,形成多級防護。積灰平臺傾斜設計,坡度≥5%,配合疏水槽快速排酸。
2.施工質量控制
-基層處理標準化:施工前清除內壁銹蝕、油污,表面粗糙度達Ra6.3μm以上,確保防腐層附著力。
-無損檢測應用:采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查防腐層厚度,重點區域(如牛腿、接口)厚度偏差≤±0.2mm。紅外熱成像監測施工溫度,避免低溫導致涂層固化不良。
3.運行參數調控
-煙氣再熱系統:增設GGH裝置,將脫硫后煙氣溫度提升至80-90℃,減少酸露形成。例如,某電廠通過GGH改造,煙囪內壁腐蝕速率降低60%。
-正壓運行管控:安裝壓力傳感器,實時監測煙囪內壓,超壓時自動開啟旁路擋板泄壓,防止酸液外滲。
4.定期維護與監測
-腐蝕速率檢測:每半年采用超聲波測厚儀檢測內壁厚度,腐蝕速率>0.2mm/年時立即修復。
-智能巡檢系統:部署無人機搭載紅外攝像頭,每月檢查積灰平臺疏水情況,AI算法自動識別裂縫、滲酸點。
5.管理與培訓強化
-質量終身制:建立鍋爐煙囪防腐工程檔案,明確設計、施工、監理單位責任,出現質量問題追溯至個人。
-人員技能認證:要求防腐施工人員持證上崗,定期開展濕煙囪腐蝕機理、材料性能培訓,提升操作規范性。
三、實施路徑
1.短期(1年內):完成煙囪內壁腐蝕檢測,修復疏水通道,增設GGH裝置或煙氣再熱系統。
2.中期(3年內):逐步替換低性能防腐材料,推廣玻璃鋼+金屬噴涂復合工藝,建立智能監測平臺。
3.長期(5年以上):形成防腐材料研發-施工-維護全鏈條標準,推動行業認證體系完善,降低低價中標風險。